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土地科学》2022年第5期目次及摘要

中国土地科学 中国土地科学 2023-10-24





专  论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解析

谭  荣





国土空间保护



生态修复背景下流域国土空间韧性研究思路

邓楚雄,刘唱唱,李忠武

韧性视角下城市国土空间安全体检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鲍海君,章笑艺,蒋明利,等

基于试点经验的一般生态空间认知及其用途管制框架初探

袁   弘,袁   源,祁   帆,等





土地经济



农地经营权流转价格扭曲的政府干预效应——基于边际价格理论的实证分析

邢    琦,王    健,袁士超,等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提高了农户的信贷可得性吗?---基于风险分担机制的调节效应分析

杨润慈,石晓平,关长坤,等

认知错觉对村民留用地安置意愿的影响——来自广州市438个村民样本的经验证据

李明璐,李景刚,钟爱嘉,等




土地利用



多重压力胁迫下东北黑土区耕地韧性研究及其启示——以黑龙江省拜泉县为例

李玉恒,黄惠倩,郭桐冰,等

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及测度方法比较

许    刚,郑沐辰, 王亚星, 等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外部性价值评估及应用

乔永康,彭芳乐,吴晓雷,等





案例研究




农村宅基地整理的自组织何以可能?——基于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视角

王荣宇

地方政府土地政策试点实施的动力与机制——基于B市集体土地建租赁住房试点的案例分析

严金海,刘红凯





学科建设



20世纪80年代土地经济学的复苏、发展与繁荣

张清勇,鲁    宁,夏    浩


文章摘要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解析

作者:谭  荣1,2

单位:1.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


摘要:研究目的:从公共管理视角解析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解释试点缘由、任务逻辑、面临挑战和对策等。研究方法:将制度分析方法运用到委托代理机制的解释和评价中。研究结果:(1)委托代理机制属于公有制的具体行权模式,是回应公有制产权为什么有效、如何做好整体性治理、区分“运动员”和“裁判员”、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等四类重要议题的举措;(2)委托代理机制是由资产核算、资源清单、行权制度、考核评价等四项核心要素,以及法治、空间规划、体制机制和行政监管等四项外部要素共同构成的一项系统性试点任务;(3)为应对技术、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试点采取了稳妥推进原则,为试点实践明确了原则和参考。研究结论:为提升试点绩效,后续需要重点关注建立资产清查核算的国家统一标准、所有者权益工作共识、整体性治理转型、多样性行权模式、行权主体责任考评和监管机制等五个方面的工作,这些都是建立健全委托代理机制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委托代理;全民所有;产权制度;央地关系;自然资源管理


生态修复背景下流域国土空间韧性研究思路

作者:邓楚雄,刘唱唱,李忠武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揭示流域国土空间变化的“干扰-响应”机理是其开展系统性、可持续性生态修复的重要依据,本文探索流域国土空间韧性研究思路,为面向生态功能可持续的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韧性理论契合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风险应对性、要素治理系统性、干扰机理明晰性、多主体参与性和生态功能可持续性;流域国土空间韧性需考虑的因素可划分为基础因子、发展因子、主体因子、距离因子和功能因子;通过构建流域国土空间韧性研究框架,明确了自组织机制、失配机制、崩溃机制、边界机制及网络协同机制等关键机制;未来研究应注重基于适应性循环的流域国土空间韧性评价、尺度依赖界定、基于阈值的韧性机理阐释、关键主体行为及参与响应及组合复合情景下韧性预测等。研究结论:韧性理论可为流域国土空间生态功能系统修复及增强应对干扰的抵抗力和适应力提供支撑。


关键词:生态修复;流域国土空间韧性;研究框架;关键机制;阈值


韧性视角下城市国土空间安全体检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鲍海君1, 章笑艺1,蒋明利2,章鸣2

单位:1.浙大城市学院国土空间规划学院

2. 浙江省自然资源调查登记中心


摘要:研究目的:由韧性的一般理论切入,从韧性城市内涵的不同维度构建城市国土空间安全体检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研究结果:(1)基于城市安全角度,从自然灾害、基础设施、公共卫生、城市交通、社会治理五个维度构建了表征城市安全情况的体检评估指标库;(2)在指标筛选和专家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对指标库中各项指标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进行了量化评估,最终筛选的关键核心指标在实践中能够较好地反映国土空间规划中城市安全和韧性城市建设的真实情况;(3)通过核心指标体系的指标内涵和在城市国土安全建设过程中的推广应用水平,评价指标被分为引导性指标、强制性指标和倡导性指标三大类。研究结论:随着城市国土空间安全建设的完善和发展,相关管理部门可在强制性指标评估工作基础上,根据城市自身特点选用倡导性指标,逐步纳入引导性指标,强化实施国土空间安全监测评估。


关键词:城市体检;国土空间安全;韧性城市;指标体系


基于试点经验的一般生态空间认知及其用途管制框架初探

作者:袁  弘1,2,袁  源3 ,祁  帆1,葛倩倩1

单位:1.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

2.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3.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基于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成果,形成对“一般生态空间”的基本认知,通过梳理“三区三线”落地后面临的新困境,探索构建一般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框架。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一般生态空间位于自然生态空间范围,起到生态保护红线以外“缓冲区”的作用,其结构、格局和功能表现出干预性、破碎化和复合型特征;(2)一般生态空间在“三区三线”落地实施过程中将面临管制规则粗放、模式扁平、机制僵化等新困境;(3)结合“两统一”职责,围绕“法律基础—基本原则—实施路径”三方面梳理了一般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框架的构建理念,提出了面向空间关系的延展性、因时因地制宜的精细化、践行两山理论的转向式三点创新视角。研究结论:本文首次界定了国内一般生态空间的内涵,但当前“三线”之外区域的管制思路并不明朗,应通过对相关政策的动态跟踪、反馈和调整,建立更综合更立体更弹性的管控模式。


关键词:一般生态空间;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生态保护红线;“三区三线”


农地经营权流转价格扭曲的政府干预效应

——基于边际价格理论的实证分析

作者:邢琦1,王健1,2,袁士超1,陈红3

单位:1.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2.中国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

3.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考察政府不同干预行为对农地经营权流转价格扭曲的影响效应,为完善农地生产要素配置及优化农地市场内外环境等提供政策建议。研究方法:Binary Logistic模型。研究结果:(1)当前农地经营权流转价格本应反映承包地利用产生的经济效益,由土地要素投入产出品的边际收益价值所决定;但受市场机制不完善、乡土伦理规范等多重影响,农地实际流转价格与要素价格间产生差异,表现为农地经营权流转价格扭曲。(2)政府不同的干预行为对农地经营权流转价格扭曲产生差异化效应。政府主导流转的直接干预模式会引起流转价格的高价扭曲。而通过构建流转交易平台、提供补贴等政策间接干预会缓解流转价格的低价扭曲。(3)对土地的经济诉求和保障诉求是造成流转价格扭曲的重要原因。研究结论:农地经营权流转价格的形成应交予市场,政府应避免直接干预造成价格的人为扭曲,可通过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或补贴政策来间接培育优化农地市场交易环境。


关键词:农地经营权流转;农地经营权流转价格;价格扭曲;政府干预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提高了农户的信贷可得性吗?——基于风险分担机制的调节效应分析

作者:杨润慈1,石晓平1,关长坤2,蓝  菁1

单位:1.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摘要:研究目的:揭示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影响农户信贷可得性的作用机理,并检验风险分担机制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方法:运用PSM-DID方法、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对农户信贷可得性的影响。研究结果:(1)农地抵押政策可以提高大规模农户的信贷可得性。(2)农地作为抵押物的处置风险是影响农地抵押政策执行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农地抵押+农地流转市场”和“农地抵押+第三方组织”两种风险分担机制均能有效降低农地经营权作为抵押物的处置风险,进而可以强化农地抵押政策对农户信贷可得性的改善作用。研究结论:农地抵押政策的进一步推行需要建立健全风险分担机制,降低农地的处置风险,以提高农户的信贷可得性。


关键词:土地经济;信贷可得性;农地经营权抵押;风险分担;PSM-DID


认知错觉对村民留用地安置意愿的影响

——来自广州市438个村民样本的经验证据

作者:李明璐1 ,李景刚1,2 ,钟爱嘉1 ,陈泽淦1 ,李颖妍1

单位:1.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自然资源部华南亚热带自然资源监测重点实验室


摘要:研究目的:厘清村民认知错觉内涵,分析认知错觉对村民留用地安置意愿的影响,为破解留用地安置困局提供政策优化路径。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产权认知错觉显著抑制了村民对留用地安置方案的接受意愿,尤其是禀赋效应的存在,使村民在留用地使用上利益导向突出,阻碍了村民接受留用地安置方案;(2)锚定效应引致村民对留用地价值产生认知错觉,继而显著遏制了村民对留用地安置方案的接受意愿;(3)正面的政府动机刻板印象,即村民在冲突经历、公平程度、认可度方面对基层政府和村委的正面评价,显著促进了村民留用地安置决策进程。研究结论:亟需重视村民对留用地政策的认知偏差带来的工作障碍,应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多渠道地提升村民对留用地政策的认知水平,同时,重塑基层政府的公信力,消融村民对政府的负面刻板印象。


关键词:土地经济;认知错觉;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留用地安置;锚定效应


多重压力胁迫下东北黑土区耕地韧性研究及其启示——以黑龙江省拜泉县为例

作者:李玉恒1, 2,黄惠倩1, 2,郭桐冰3,杜国明3

单位: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2.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3.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将韧性理论引入耕地保护研究,评价黑土区耕地韧性指数进而揭示其韧性短板要素,提出提升黑土区耕地韧性的路径措施与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文章基于覆盖黑龙江省拜泉县16个乡镇、154个行政村的问卷调查及土地遥感数据,从韧性发生学视角构建“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以村域为单元,利用熵值法综合度量拜泉县耕地韧性。研究结果:(1)拜泉县耕地韧性为0.421(满分为1),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耕地韧性不足;(2)立地条件对耕地韧性具有显著负向作用,耕地韧性较高的村庄集中于远离县城且地面坡度较低的地区,靠近县城且地面坡度较大的村庄耕地韧性相对较低;(3)农田排涝设施短缺、耕地劳动力投入不足是制约拜泉县耕地韧性的关键短板因素,耕地集中连片程度、耕地的机械、化肥投入以及粮食产出与收入有效支撑了拜泉县耕地韧性。研究结论:针对外界环境的复杂性、动态性以及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有效实施耕地保护应强调基于韧性的治理理念,一方面要注重不同地域耕地内核系统与外界环境系统的交互作用方式与过程,诊断识别影响耕地质量与生产力的关键短板因素并制定应对措施;另一方面要培育增强对发展环境变化和外界不确定性的研判能力,及时调整耕地保护策略,从而有效规避风险挑战或将损失降到最低。


关键词:韧性;耕地保护;东北黑土区;粮食安全


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及测度方法比较

作者:许 刚1,郑沐辰1, 王亚星2 , 李  静1

单位:1.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全面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异速发展的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并比较二者异速发展的测度方法。研究方法:采用城市土地与人口增长率之比、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和异速增长模型测度全国、省域和具体城市二者增速差异。研究结果:中国自1990年以来土地城镇化持续快于人口城镇化,2006年以后该趋势放缓,2020年该趋势初步扭转。2006—2020年,超过80%的县级及以上城市土地扩张快于人口增长,东北多数城市在城市人口负增长情况下,城市土地仍在扩张。从城市规模来看,大中小城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程度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论: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是唯一反映土地城镇化连续变化趋势的指标,是监测土地城镇化趋势的首推方法。虽然全国层面土地过快城镇化趋势初步扭转,但各省、各城市差异明显,城市人口密度下降速度超过同期水平的省市是未来政策调控的重点对象。


关键词:城镇化;人口增长;土地扩张;城市人口密度;异速增长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外部性价值评估及应用

作者:乔永康1,2,彭芳乐1,2,吴晓雷3,栾勇鹏4

单位:1.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

2. 同济大学地下空间研究中心

3. 青岛市人防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4.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研究目的:分析并量化地下空间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性价值,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外部性价值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研究方法:服务重置成本法、归纳演绎法、空间计量分析法。研究结果:(1)以SDGs为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间资产”和“城市地下空间服务”的概念及外部性价值指标体系,并建立了服务重置成本法的货币化评估方法框架;(2)提出了基于外部性价值评估的地下空间规划决策及使用权价格评估方法;(3)青岛市市南区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产生的正外部价值(外部效益)大于负外部性价值(外部成本),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结论:兼顾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评估是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决策和土地管理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本文提出的理论框架和评估方法为城市地下空间可持续利用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全面、合理、可行的分析路径。


关键词:土地利用;外部性价值;空间计量分析;城市地下空间;可持续发展;使用权价格


农村宅基地整理的自组织何以可能?

——基于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视角

作者:王荣宇

单位: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基于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视角,采用制度分析与发展(IAD)框架,以浙江省的典型实践为例,探讨农村宅基地整理的自组织模式产生的原因,为因地制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提供学理支撑和路径参考。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1)农村宅基地资源规模和农户数量的化整为零可以减轻自组织宅基地整理的阻力;(2)具有充分的社会资本积累和积极有为的村庄领导者的农村社区以及自愿性和利益一致性较强的农户群体倾向于采用自组织模式实施宅基地整理;(3)自组织的宅基地整理还离不开符合地方实际的决策制定、行为选择、信息沟通、成本—收益分配等规则。研究结论:研究提供了来自中国农村宅基地整理的经验证据,印证了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自组织模式成因的经典论断;实践中可以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户结合自身特征,适应好或利用好宅基地资源条件、农村社区特征和起作用的规则,以自组织模式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


关键词:土地管理;农村宅基地整理;自组织;公共池塘资源;治理模式


地方政府土地政策试点实施的动力与机制——基于B市集体土地建租赁住房试点的案例分析

作者:严金海,刘红凯

单位: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


摘要:研究目的:分析中央主导的“设计试验”中地方政府土地政策试点实施的关键动力与治理机制,为完善土地政策试点运作机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案例分析和过程追踪法。研究结果:(1)在中央加强顶层设计的试点模式下,地方自主探索的创新空间边界受到试点启动和实施等阶段央地多重互动的影响;(2)地方党政“一把手”的个人专长和信息优势有助于其清晰认识创新边界与作用,使其高度重视自身熟悉且利于实现政绩生产的试点领域,为地方推进试点提供关键动力;(3)在党政领导高位推动下,资源拓展、组织协调、政策调适与过程控制等机制构成地方政府解决试点实施困境、实现政策创新的关键机制。研究结论:为推动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土地政策试点需处理好央—地、政府—民众两对关系,健全对地方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地方领导对试点的正向激励感知,并从资源、组织、政策和权力运作等维度完善高位推动下四位一体的治理机制。


关键词:设计试验;土地政策试点;地方政府行为;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政策


20世纪80年代土地经济学的复苏、发展与繁荣

作者:张清勇1,鲁  宁2,夏  浩3

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2.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中国农学会,

3.浙江省自然资源征收中心


摘要:研究目的: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字资料和访谈记录,全面、细致地描述和总结20世纪80年代中国土地经济学复苏、发展与繁荣的过程与成就。研究方法:资料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土地经济学术研究在80年代初期复苏之后,在80年代中后期进入了繁荣期,主要表现在:各高校陆续开设土地经济学课程,一大批学者专门从事土地经济学研究,相关论文出现在各大期刊上,专门的土地经济学研究机构、地区性及全国性土地经济研究会陆续创设,一批土地经济学教材正式出版,专门的土地经济期刊开始刊行,并翻译、影印出版了国外土地经济学名著。研究结论:80年代土地经济学者的开拓和探索奠定了土地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坚实基础,新一代研究者应继承前辈的创新精神,在完善研究机构、振兴学术团体、打造学术期刊交流平台、编写高水平教材等方面多做努力,续写土地经济研究的新篇章。


关键词:土地经济学;学术研究;20世纪80年代



扫码关注我们
最前沿的土地科学知识最新土地科学研究成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